經常有人詢問:「做SEO 應該要追蹤哪些指標呢」?
在實作SEO 的過程中,確實有非常非常多的指標可追蹤,但在追蹤這些指標的過程中常常會有以下問題:
- 指標過於龐雜細瑣,不知從何著手
- 不知如何追蹤到這些指標(缺乏工具與領域知識)
- 追蹤以後不知後續用途
在本篇文章中,我試著提供讀者一些SEO 的追蹤指標,幫助讀者在規劃執行SEO 的過程中能迅速掌握重點,用更省力的方式把工作做好。這裡的指標,是我依據以下原則挑選出來的:
- 簡單易懂
- 數據取得難度不高:大部份的數據用Google Search Console(GSC)、Google Analytics(GA4)、免費工具,再結合簡單的Excel 公式就可得出,少部分數據需要另外追蹤,但技術上並不困難
- 與SEO 成效關聯性較高
當然,這份指標清單一定還有許多未盡完善之處,讀者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增刪修改。
一、使用者搜尋上站前
(一)網頁索引數
網頁索引數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網站有多少網頁被搜尋引擎收錄在資料庫。這個指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的網頁必須要在搜尋引擎的資料庫裡面,後續使用者才搜尋得到,而我們被搜尋引擎收錄在資料庫的網頁越多,我們當然就更有機會被使用者搜尋到。
以Google 為例,這個指標可以透過在Google 搜尋框查詢「site:網址」 得到,

或者使用GSC 的「產生索引>網頁」報表查詢。

(二)網站/頁連結權威度
在SEO 領域中,所謂的權威度,就是「重要性」的意思。你的網站越重要,當然在使用者搜尋時搜尋引擎就越容易優先推薦你。而在SEO 領域裡,權威度是透過反向連結的計算得出的,實務上,讀者只要知道去哪裡查詢你網站的單一網頁或全站的權重是多少即可。
實務上,讀者可以使用Open Site Explorer 的連結查詢工具查詢相關數據。

(三)關鍵詞
除了網頁索引數和反向連結,關鍵詞也是上站前搜尋分析的重點,針對關鍵詞,不妨從以下幾個指標入手:
- 特定關鍵詞排序
- 搜尋前10名關鍵詞組數
- 前10名點擊關鍵詞
- SEO 專案頂端排序達成組數與達成率
- 品牌關鍵詞搜尋量
以上數據,可以透過連結GSC、Google Analytics 帳戶,然後從Google Analytics 下載報表,再結合Excel 公式進行分析。

在實際分析時,可搭配排序、曝光、點擊、點閱率…等指標。
(四)網頁
使用者搜尋了我們網站的哪些網頁,是在做搜尋分析時另一個觀察的重點。由於GSC、GA 對於網頁的統計數據可能出現差異,建議先了解差異的可能原因,然後一樣從Google Analytics 下載報表,再結合Excel 公式進行分析。

二、使用者上站後
(一)獲客
獲客階段建議分析重點:
- 經由自然搜尋獲取新客的狀況

- 經由自然搜尋流量開發的狀況

以上數據,可以透過Google Analytics 的「生命週期>獲客」報表得知。
在實際分析時,可搭配使用者、工作階段、參與度、平均單次工作階段參與時間…等指標。
(二)參與
參與階段建議分析重點:
- 經由自然搜尋的網頁和畫面流量

- 經由自然搜尋的到達網頁流量

以上數據,可以透過Google Analytics 的「生命週期>參與」報表得知。
在實際分析時,可搭配使用者、工作階段、瀏覽、每位活躍使用者的平均參與時間…等指標。
(三)營利
與營利相關的搜尋分析指標可再進一步分成以下幾類:
- 轉換類:轉換數、轉換率、名單數、訂單數…
- 成本類:每次點擊成本、每次行動成本、每次名單成本、每次訂單成本…
- 營收與效益類:營業額、SEO 專案投資報酬率…
轉換類的數據雖然可以用Google Analytics 追蹤,但並非絕對精準,需要與企業實際統計到的轉換、名單、訂單數量對照。

成本類的數據則通常要彙整廣告平台的數據才能計算。
營收效益類則要思考如何歸因SEO 產生的業績,以及SEO 專案投資的成本,綜合業績與成本,才能計算投資報酬率。
(四)使用者
自然搜尋上站後的流量,除了上述的獲客、參與、營利外,使用者也是分析的重點。
- 在Google Analytics 的「使用者>使用者屬性」報表中,我們可以分析不同國家/地區的自然搜尋流量。

- 在「使用者>科技」報表中,我們可以分析不同技術分類的自然搜尋流量,例如:瀏覽器、裝置類別…等等。

以上介紹了SEO 使用者上站前、後建議的追蹤指標,讀者可以用本文所介紹的指標當基礎,根據自身的需要調整成適合自己的指標,相信會對SEO 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